当前位置: 首页>>基层党建
《交汇点》:戴党徽亮身份,扬中新坝镇筑牢阻击疫情的“红色堡垒”
发布日期:2020-02-19 发布人:管理员 阅读:1244次

党员就是“冲锋枪”,疫情当前,敢于亮身份就是一种责任担当。扬中市新坝党员戴党徽,亮的是身份,他们表现出来的大无畏牺牲精神,就是胜利的一缕缕曙光。

“我是党员,我先上!”“关键时刻,党员上!”……疫情阻击战打响后,扬中市新坝镇1100余名党员“带党徽亮身份,站排头做表率”,哪里有急难险重任务,哪里就有冲在前面的党员干部,一枚枚党徽在胸前闪耀,一个个战斗堡垒在一线筑就,生动诠释践行着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。  


   防控“压力山大”,党员个个“千斤顶”

新坝是中国电气之乡的核心区、人流物流集聚流通的产业强镇,800多家企业,又扼守扬中西大门,扬中一桥、三桥穿境而过,本地户籍人员3万多户,外来务工人员近万人,防疫初期每天的来往车辆1万多,出入境人员近3万,春节后流入新坝的外来人员日均达1000余人。

疫情阻击战打响后,面对如此复杂艰巨、面广量大的防控任务,全镇镇村党员干部、工作人员仅436人,疫情汹涌、人员告急,如何确保“一户不漏、一人不落”的防控指针落细落实?

2月2日,新坝镇党委向全镇党员发出“亮党员身份,当抗疫先锋”的动员令,全镇党员戴党徽上一线,亮身份冲在前,党支部建在防控网格上,先锋岗建在卡口上,在战“疫”一线践行初心使命,用担当奉献构筑阻击疫情的“新坝堡垒”。

全镇1000多名党员放弃春节休假主动请缨防控第一线,38支党群防控小分队、党群志愿服务队同时成立,直接带动2000多名群众踊跃参与,一条群防群控、联防联控的新坝防线严丝合缝。

 

临危不惧,党员领责没商量

“感谢党委、政府,有家的感觉真好!”2日下午2点左右,新坝镇浮玉花园小区居民潘寿华非常感激地说。原来,浮玉花园一期和二期居住的是新坝镇各村土地复垦安置的村民,社区管辖范围内的22个小区约1500户长期处于行政失管状态。新坝镇党委书记吴玉青现场办公,24小时解决了这些小区的治理盲点、防控难点和生活痛点。

失管小区本就是个“烫手山芋”,谁来管?协调会上,新坝镇党委书记吴玉青没有想到的是,问题还没落地就有了回音,“我们上!”该镇新坝社区党委书记奚一培挺身而出,无条件全部接管属地范围18个失管小区。随后,其他4个小区,按属地落实到位。

“疫情就是命令!难啃的骨头,我们不上谁上”关键时刻,22支镇村党员突击队奔赴一线,200多名党员楼上楼下逐户登门,完成小区全部在居的1416户人家,3800多人的情况统计,为防控提供了依据,堵塞了漏洞,争取了时间!

新坝一方面加派力量值守两座跨江大桥,一方面将全镇421个道口,封闭348个,只留73个进出,实行24小时管控值守,严格控制外来人员输入和不必要的人员流动。

2月10日,企业迎来复工日。卡口出入人员平均陡增4倍,防控工作负荷骤增,白天值守很辛苦,晚间特别是下半夜值班更辛苦。

“越是辛苦,越要体现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。”新坝镇党委提出,卡口下半夜值宿,群众志愿者撤下来,一律由党员轮值,其中必须有一名村干部或分工定村干部参与。

目前,新坝73个全天候防控卡口的晚间值守,全部是清一色的365名党员轮值上岗。五一村卡口的老党员张大恒就是其中的一员,虽然他的党组织关系不在村里,但他第一时间请缨出战,一直奋战在卡口前线。他说:“哪里最需要我,我的组织关系就在那里。”

村党委书记戴海旺感言:我也参加卡口夜值,下半夜值守不容易,特别是上了年纪的老党员。有时担心他们熬不住,只好“赶”着他们走,可他们总要值守到深夜才肯离开。”


真金不怕烈火炼,“撑竿一跳”党员包

“我学过护理,让我来!”1月24日,面对社区12名湖北地区返乡人员的入户走访,很多人都犯了难。这时,社区年轻党员胡静站了出来,而当时她的防护工具仅是一只口罩和一双手套。

社区年轻党员胡静入户走访,为湖北返乡人员测量体温

2月份以来,随着疫情防控形势的愈发严峻,百姓“闻疫色变”,对外地返乡人员退避三舍。于是,新坝1000多户居家隔离人员的每日走访,成为一项“撑竿跳”的高难度工作。

2月3日晚7点半左右,新安村委会接到电话,说即将有一名湖北襄阳回扬人员到村。了解到情况后,村党委书记田启兵立即和医护人员前去等候,于第一时间为其检查身体状况,摸排其密切接触人群信息,叮嘱他必须居家隔离14天,不要外出。“其实,我们也很担心,但我们是党员干部,绝不能退避不管!”田启兵说。

关键时刻站出来,生死关头豁出去,新坝居家隔离人员的相关防控工作,全部由党员认领包干,具体负责这些重点人员的入户走访、监测体温、家庭生活物资的配送等。

疫情当前,党员挡前;疫情不退,党员不退!一家四口“党员之家”齐上阵,祖孙三代党员同战斗,……哪里最需要、哪里最困难、哪里最危险,党旗就飘扬在哪里,党员就会站在哪里,新坝抗击疫情的“红色堡垒”成为百姓安全的“防火墙”。